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神話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大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夏朝,通常被認為是我國的第1個世襲制朝代。從夏朝開始,綿延5000年的燦爛文明,讓每個中華兒女都引以為傲。
不過夏朝究竟是神話傳說還是真實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夏朝共經歷了471年,共傳了14代,最后被商朝所滅。夏朝作為中國傳統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擁有著較高的歷史地位,夏作為上古三代的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中華民族的五千年的光輝燦爛文化歷史。
只要一談論中國的古今上下,永遠離不開兩個字“華夏”,“華夏”一詞的夏,來源于夏朝。但是近代疑古派學者、西方的學者,都在懷疑夏朝的存在,是否真實。認為是戰國人偽造出來的歷史。因為考古上缺乏相關的證據,又沒有什么夏朝的文字出土,所以夏朝的身世一直以來就是一個解不開的迷。
我國于1996年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后,在許多考古項目中發現了大量商周文明以前的珍貴文物,看起來這似乎可以成為夏朝文明的佐證??墒窃趪H史學界中,大多數西方學者還是只承認中國有商朝的歷史,而不支持夏朝的存在。
這又是為什么呢?原因主要有以下2點,首先就是因為夏朝的文字還沒有被發現,使學界一直講究孤證不立的原則,就是說文獻資料和實物證據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不能集合兩者共同舉證,任何結論都是站不住腳的。
但是現在的我們除了在后代史料當中發現過一些夏朝文字的蛛絲馬跡之外,還沒有找到任何有利的實物證據。許多學者推測,夏朝的文字極有可能已經被全部損壞了。
甲骨文中的內容充分地展現了殷商時代的文化制度、王朝士氣等各種形態,但是卻完全沒有提到過后來夏朝情況,這是非常令人困惑的。由于文字缺失,夏朝的形象就變得極度模糊,難以考證,我們無法確認夏朝到底是一個王朝還是一個部落,或者只是商朝的早期粗糙形態。
因此就有學者猜想,夏商互相間有過一段重疊存在的時期,商一開始是夏部落聯盟的一員,實力壯大之后取代了夏的領導地位。甚至有人說夏和商其實是同一個國家,只是各地的記載不同,當然這些猜想也都不具備任何的證據。
認為夏朝不存在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在歷史遺跡中發掘的文物還不夠有說服力。
洛陽偃師的二里頭遺址出土了不少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物,比如七孔玉刀盤、龍紋陶盤,還有我國最早的頂方格文、銅鼎等。經過科學測量,他們大約是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物品,相當于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
這說明了在殷商之前,中原地區就已經存在著一個有圖騰、有藝術,并且掌握有金屬加工和玉器加工的古代文明。但可惜的是這些文物不成體系,沒有任何明文能證明這是一個國號為夏的王國的東西。所以我們不能說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朝,除非能在遺址內發現文字,并且破譯,證明那里的人把自己的政權稱為夏。
換句話說,我們雖然知道在這一階段有發達的文明,但還是不能說這個文明就是傳說中的夏王朝。所以有歷史學家就指出,考古需要從實際材料出發,而現有的考古材料對文獻中關于夏朝和大禹的記載,既不能證真也不能證偽,所以我們依然要保持敬畏存疑的態度。在發現鐵證之前,一切都是撲朔迷離的,但是我們也不必過度的灰心喪氣,畢竟現在的科學技術還在不斷的進步,假以時日,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接近真相。
中國的神話故事都是有一定依據的不是瞎編的 只是神話被放大多少的差別, 雖無鐵證,但通過各種史料記載,史學家普遍認為夏朝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歷史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