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此時的他雄心壯志,一心想要做一位開國明君,還給子孫后代留下了許多家法??墒强v觀明朝歷史,像朱元璋這樣有能力的君主太少了,從土木堡之變后,明朝大部分帝王紛紛淪為“問題”人士。這些“問題皇帝”大多都有以下特點,快來與我一起看看吧。
明成祖以后的皇帝治國能力低下
了解明朝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沒有多久后便廢除了宰相制度。這樣雖然能夠讓皇帝大權獨攬,但是如果皇帝能力不足的話,要想維持國家正常運轉的話就必須依靠輔政大臣或者宦官。這些輔政大臣或者宦官如果一心為國的話那也沒什么,可是這些人往往會因為權欲熏心去做一些對國家不利的事情。
可是明成祖以后的皇帝往往本人極度的缺乏主見,什么事情都想著讓內閣與宦官去做,不但不去仔細判斷這些人能否重用,還違背“勤政”的祖訓,一心去做自己的事情,不理朝政。這樣的皇帝沒有經過大量政治歷練,政治素質怎么會提升呢?又何談治國能力呢?
個性鮮明,性格叛逆
明朝的皇帝可以說是非常的有個性,除了治國理政,他們仿佛什么都愛。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每天都吃齋念佛,聽戲唱曲;明世宗朱厚熜一心修道煉丹;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每天只知道喝酒享樂;明熹宗朱由校則鐘情于木工。
這些皇帝都打破了傳統文化和社會大眾對皇帝的期待,他們不在乎國家會怎么樣,他們大多只注重自己的個人享受。對于個人愛好,這些皇帝花費了大量時間,但是對于皇帝本身的責任,他們好像在故意躲避一樣,很少去顧及。
明朝皇帝都有一些平民化的色彩
為什么這么說?首先,在明朝中后期,很多皇帝都沉迷享樂,追求美色與金錢,而且不理朝政,還特別向往民間那種寬松的生活。這跟我們平時想象的那種天子的形象完全不同,按理來說天子不應該是每天為國家而擔心,為百姓操心的那種嗎?怎么到了明朝中后期就變成了一個樣子呢?
最后,明朝皇帝之所以都帶有一些平民化色彩我想這與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有著很大的關系。朱元璋是農民出身,非常的能體會百姓疾苦,所以他的后代要是想獲得大臣支持,還是得獲得民心,畢竟元朝滅亡的教訓他們短時間是不會忘的。
明朝是一個比較奇特的王朝,雖然許多皇帝不學無術,但是由于明朝完善的各種制度所以明朝能夠延續很多年,這也就導致了明朝后期皇帝的獨特個性,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明朝皇帝個性背后的明朝運行機制。